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错,所以声音中就多了些许欢喜,“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大事,按道理朝中应当要学会控制这些,可……”
他无奈的道:“可臣为官数年,却从未听闻有人说过这些事。”
赵曙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锅。
原先的宰辅们不错,但目光和见识却不及拥有千年优势的沈安,所以一谈到经济,沈安嘴里蹦出来的名词他们压根就不懂。
这只是偶尔,彼时沈安并未全面阐述对大宋经济的看法。因为赵祯的革新意志不强,若是提前发动,肯定会被拒绝,而且容易引发反对情绪堆积。
赵曙登基,这位皇子委屈多年,一朝成为帝王,心中的憋屈都化为了动力,恨不能一夜之间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帝王,好在史书里一把,出出以往的郁气。
这是机会,沈安绝不会错过,于是借着司马光弹劾的机会,他顺势出击。
“大宋每年经济增长都不少,这需要相应投入货币进去,否则就会出现钱荒……”
这是经济规律,蛋糕做大了,却悲剧的发现油不够……
赵曙微微点头,觉得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。
这个沈安果真是人才难得啊!
“若是朝中有足够的货币储存,那么就能通过货币的投放数量来控制经济的发展。比如说经济发展过快,有失控的危险,这时候就需要减少货币投放的数量,让市场缺钱……所谓市场,可以理解为需要用钱的地方。市场缺钱,增长就会减慢,失控的危险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……”
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理论。
赵曙看向了包拯。
三司使是专家,需要结合大宋的现状给他一个解说。
“官家,大宋缺钱,比如说某个商人想进货,但却受困于手中无钱……怎么办?他只能停止此次进货。”
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,对经济也是二把刀。
此页为本章 第2页 / 共4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