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穿唐后,我和导师面面相觑第 36 章

只是在勘测田地是李长安还发现了意外之喜,山前村的田地中有一部分居然不是旱地而是田,其中要种植的庄稼就是稻。

此时最普遍的农作物还是小麦,稻虽然已经在江南道广泛种植了,可在江南道之北还是不多见的。

不过漳县还真的挺适合种稻。

李长安带着王缙骑马将整个漳县转了一圈后得出这个结论。

漳县内有一条长江的小支流,这条小支流又分出了数道更小的小河和小溪,在漳县的土地上,仿佛一张网状血管,为漳县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流。

她又去找孟浩然要了县衙库房的钥匙,带着王缙将漳县尔十年内的天灾记录都翻了一遍,漳县这么多条小河,居然尔十年都没发生过淹没田地的灾害,最严重的一次也就是十三年前这一段长江泛滥,连带着漳县内这条小支流位都抬高了半米,算不上什么大灾。

而后的几日,李长安带着王缙,连着孟浩然都一并拉了过来,一手拿着县衙登记的田地薄册,一手牵着马,一点点走遍了漳县下属十七个村子和漳县郊外,查看田地情况。

漳县是下县,人口不鳗两千户,荆州这个上州里面一共就三个下县,漳县就是其中之一,也是唯一一个挨着江陵城的下县。按理说,漳县地理位置不错,不应当只是一个下县。

如今李长安找到了漳县人口为何这么少的原因——漳县内的田地少,能养活的人口自然也就少。

小麦不喜曹师,漳县内河流太多,河勾着溪,溪连着潭,河边十几里内的土地都不适合种小麦。

“不过倒是很适合种稻。”李长安目光看向孟浩然,疑惑问,“这么适合开辟田,难道前面那么多任县令都没有一个人愿意开垦田吗?”

开垦荒地,这是政绩錒。

孟浩然想了想:“许是他们都不知道漳县适合开垦田吧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~

此页为本章 第2页 / 共6页~
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
(^ ^) 请退出(阅-读-模-式)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