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清末起义恩仇录第372章 革命军中的发展措施

种棉织布这一举措,其意义非凡。

有一次,当武威地区的棉花正值成熟之际,西征途中的龙玉堂特意停下车来,与当地的父劳乡亲亲切交谈。

其中一位劳农鳗怀欣喜地告诉他:“如果一亩棉田管理得当,收成较好的话,可以收获多达尔十多斤的棉花呢!而且錒,现在市场上一斤棉花就能卖到一千文钱,相比之下,种棉可要比种粟划算多啦!种粟不但费时费力,还得小心翼翼地去剥皮、刮浆,实在麻烦。咱们还是多种点棉花好哇!”

毫无疑问,以种植棉花来取代粟,其核心目的在于彻底斩断荼毒黎民百姓的鸦片源头,与此同时,这一举措也妥善地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难题,可以说是一箭双雕,两全其美。

且说那马岱一路势如破竹,接连攻克北地府与安定府。当他踏入这片土地时,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农民们辛勤耕耘着的农田,但其中所栽种的农作物种类却颇为有限,仅有大麦、小麦、糜子、小米以及玉米等等。

经过一番了解,这些庄稼每亩每年的收成不过区区一百余斤而已。面对如此状况,马岱灵机一动,脑海中浮现出了南方广袤稻田里那沉甸甸的稻穗。

遥想当年,他在平凉之时就曾尝试教导那些勇敢的士兵们试种稻谷,只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取得成功。然而天无绝人之路,后来幸得安定知县王启椿亲自出马,耐心指导当地农民再次进行试种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这次的试验竟然大获成功,每亩田地竟能收获多达四五百斤的稻谷!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,马岱欣喜若狂,当即下定决心要大力倡导并引导广大农民投身于稻种植之中。

除去棉花和粮食作物之外,革命军对于农业生产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。

他们积极鼓励百姓们广泛开展植桑、养蚕活动,并致力于畜牧业的蓬博发展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~
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2页~
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
(^ ^) 请退出(阅-读-模-式)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