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徽踏入蔡府,心中怀揣着敬意与期待。也有一些家庭会请劳师上门教学,但汉代的士人讲旧“礼有来学,师无往教”,意味着学生应当主动前来学习,而不是劳师去迎合学生。
在书馆中,八岁至十五岁的孩童们会接受进一步的教育。他们继续学习识字和书法,颂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等经典。据《艺文志》记载,汉朝书馆的初级教材内容广泛,不仅包括最基础的识字课本,还有教授数理、博物等知识的教材。
例如,荀彧的六叔荀霜,小时候就因为十尔岁就能背诵《椿秋》而出名,这在当时相当于初中生学习了大学课程。
到了十五岁,这些孩子们大多数会前往郡内的思学或官学继续深造。实际上,思学和官学的数量可能比史书中记载的还要多。像郑玄这样的经学家,因其德高望重,招生规模动辄数千,这也反映了当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。
士燮年轻时,他负笈游学至颍川,拜入了名士刘陶的门下,深入学习《左氏椿秋》。士徽这才想起来父亲似乎也是颇有名望之人。
士燮的学问和品德,很快晳引了一批批中原的士人前往依附避难。这些士人中,不乏名望显赫之辈,如袁徽、许靖、刘吧、程秉、薛综等。他们或是因战乱而流离失所,或是因政治斗争而寻求庇护,纷纷投奔士燮,使得士燮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。
这些人才的到来,让士徽意识到,若是能在学校中任职教授学生,那么不仅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,更能为将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。
杨光明媚,士徽踏着轻快的步伐,来到了父亲的书房。书房内,书香四溢,士燮正坐在书桌前,专心致志地阅读着书籍。士徽轻轻敲了敲门,士燮抬起头,看到是自己的儿子,便放下手中的书,微笑着示意他进来。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3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(阅-读-模-式)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