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说过,如果按照先人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”的古训,五十年代出生的人,均已迈入了这个行列。
所以伴随知青返城高峰的到来,也就很快出现了一次全国范围的结婚登记高峰。
据资料显示,以京城为例,1981年本市登记结婚的对数有198858对,对比1977年的69679对,增加了1.5倍。
而1982年,是134934对。
这个数目虽有下降,但仍是1977年的近2倍,等于平均每万人就有将近二百对人组成小家庭。
由此可知,这个时期,大龄男女们争先恐后“脱单”的情况有多么热闹。
不能不感叹一句,那可真是厨子和木匠的黄金年代啊。
只不过这种热闹的背后,也带有仓促和妥协。
鉴于当时适婚男女严重缺乏对异的了解,但许多人的年龄却已经超过或接近三十岁。
而且老百姓的思想意识里,也仍旧把婚姻视为社会传统的需要,“传宗接代”的意识是绝对的主流。
那么从实际来说,哪怕是号召恋爱自由,早已没了包办婚姻的新时代。
但现实中的结合,风花雪月所占比重仍旧不多。
而以父母长辈看法为出发点的变相包办却不在少数。
这就叫没办法,大家既没时间,也没经验。哪儿还谈得上两情相悦啊?
只要人长相还过得去,感觉不是坏人,接触一段时间不反感也就行了。
最要紧的,都交给父母去判断。
老人的事儿可就多了。
得搞清楚对方单位是全民的还是集体的?什么职务?什么工种?什么住房?得没得什么大病?家里有无要赡养的老人?不烟?喝不喝酒?念过初中还是高中?脾气温顺还是躁?甚至包括走路姿势是不是八字脚,两条腰是否一般长。
说白了,能否“搭帮过日子”,才是他们在乎的中心内容。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3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(阅-读-模-式)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