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总是认为,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空万里,家里必须储备一些粮食。全世界鲜有民族像中国这般,对粮食储备有着强烈执念。
或许最大的原因,是因为中国持续了长达三千年的小农经济使然,虽然国家有着大量粮仓,每一户自耕农也有私人粮仓。家庭粮仓使得人们对抗灾荒的能力,强于其他民族。
苏联则不然。农奴制被取缔,沙皇寄希望于新生的大量自耕农中的富农,成为皇权拥趸。奈何改革反倒成了新一轮搜刮民脂民膏的盛宴,当列宁回到沙俄,很快的,一切都变了。
苏联不存在自耕农,集体农庄的人民仓库负责储备全体庄员的粮食。至于城市居民,他们都是无产者,只能用卢布购买商品粮。
战争发了,农庄仓库的存粮十之**为军队征用,农民每天的平均口粮还不足五百克土豆。城市居民好一点,每天的伙食配给,最好的也不过是的七百克黑面包。
若问苏联的粮食哪里最多,莫过于一个个食品仓库。谁是粮食的主要消耗者?是前线军人。
东线战壕中的六百万张嗷嗷待哺的嘴,他们每天需要四千大卡的热量以应对战争。很遗憾,在美国的大量spam罐头运抵前的最后关头,大家还得老实的啃土豆。
杨明志曾担心大市场里没什么靠谱的东西了,今日一看,情况还不太糟。
随着声被宣布为“一场士兵走火的误会”,市场中各类国营商店再度开门,营业活动似乎未被打扰。
杨明志身着淑巴大衣,头前进帽。杨桃也做了一番打扮,甚至还戴上头巾,她捂得有些严实,乍一看就是个年轻姑娘。
四人中只有格里申科少尉依旧穿着内务部的制服,待车子停到目标商店,他就待在车边着烟静静等候,以免再闹出误会。
在大市场,杨明志脆买了二十公斤土豆,并支付了六百卢布。它们被麻绳网兜装着,商店工作人员高高兴兴的将其抬出门口,待其看到少尉的那蓝帽子,脸色瞬间严肃。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6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