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艘漕船沿着运河,缓缓向北。
在船头上,站着三人,左边是岑国璋,右边是许遇仙,中间是王云,三人都穿着便服,看上去跟普通赶路的士子文人无异。
“老师,翰林兄...”
“益之,还是请唤我奉贤吧。”
叫奉贤什么,翰林多好。许仙,许翰林,这名和字多般配。不过人家已经开口说了,岑国璋也不好说什么。
“老师,奉贤兄,我觉得要整饬改革漕运,肯定要把这运河走一遍,才好做到心里有数。”
王云转过头来,笑着问道:“你把淮东盐场都走了一遍,现在又收拢了数十万盐户,这盐政改革方略怎么又变了。”
岑国璋憨憨一笑,“计划没有变化快,我们可以两条腰走路,一条腰继续推行盐票法,谁足额纳税,都可以去盐场买盐贩盐。”
许遇仙在旁边笑道:“益之的票证法想得巧妙,尤其是一票三联,一联存在收税衙门,一联作为提盐凭证,留在盐场,一联作为合法贩运票据。收钱、提盐分开,手续简单,官吏能钻空子的机会少,且成本小,税银足,利国利民。”
“奉贤兄,再好的制度,运行久了,只要有人管着,都会给你找出漏洞来。所以好的管理制度,核心目标不变,但具体实施条款,要与时俱进。”
“哈哈,益之说得对。”
“益之,你说的盐政改革另一条路是什么?”王云追问道。
“老师,奉贤兄,六位大盐商,二十几位盐商吃得盆满钵满,根源在哪里?”
“假公肥私。”许遇仙毫不迟疑地答道。
“奉贤兄说得没错。我朝食盐价格里,官盐以每引二百斤盐核算,每引成本,也就是盐场卖出来的价格是六钱四厘银子。再加税银一两四钱,运费二两银子,总计四两银。正常情况下贩卖是每斤三十文左右一斤,两百斤是六千文。目前是一千二百文铜钱合一两银子,那就是合银五两左右。算下来是盈利两成。”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4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(阅-读-模-式)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