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鬼谷神谋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视死如归

更何况此次平叛范氏与中行氏,我赵氏当是首功,若无赵氏牵制中行氏与范氏,想必智伯与韩魏三氏没有这么容易就可以一举歼灭中行氏与范氏,可此时两氏被灭,两氏封地由智韩魏三氏代管,智伯为何却并不考虑受损严重的赵氏呢?

难道赵氏就不是晋国世族,对于晋国此次平叛就没有大功吗?”

智伯此时才真正知道这个董安于的厉害,一步一步的让他承认范氏与中行氏是谋逆,而既然两氏是谋逆,那么就是不义之行,而赵氏抵抗两氏围攻就是合理正义的,此时两氏被灭,那么说起来赵氏也是当计首功,可为对于两氏封地却并没有代管之权。

智伯此时被董安于说得无话可驳,不得不看了看身边韩虎与魏驹。

可两人此时也不好多说,毕竟于他们与赵氏其实并无嫌屑,此次也是被逼于智氏权威之下,才会欲图对赵氏不利,现在当然也不会直接与赵氏冲突,而魏驹也得王禅的竹简明白王禅的想法,所以也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。

“董安于,你颠倒黑白,在朝堂之上胡搅蛮缠,难道本王还要感谢赵氏了。”

“不错,王上,当有一日你才会知道,若晋国无赵氏,那么才是王上之难呢?”

董安于也不惧于晋王所问,同时语气里也带着警告,警告晋王,若是依着智伯用三氏来牵制赵氏,那么将来后悔的必是晋王。

“放皮,你一个小小的卿士,本王一直容忍于你,就是因为本王爱惜你的才,可你却只知效忠于赵氏,却不知效忠于本王,难道说在你演中只有赵氏而无本王吗?”

此时晋王也是有些怒气冲天的,对于董安于此时的表现,晋王其实又喜又哀。

喜的是董安于必死无疑,而赵鞅与董安于相处几十年,必然不会善罢休,而此事当算在智氏头上。

哀的是如此有本事的人却不能为己所用,若说他属下能有一个董安于,那么也不会惧于智氏等其它世族,至少在明面上不会输与晋国的世族。

只是可惜,他的手下除了降龙真人外,其它善于此道之人尽数被他赶走,列国之中声名最盛的当属孔夫子与季夫子了,可在他此时的想法之中已是死人,而吴国季子此时已是一个疯子。

而修为有道的武庚已身败名烈,也只是一个死人,降龙真人虽然修为高深,可却不过问于朝堂之事,更不可能来帮他对付这些没有半分修为的普通朝臣了。

面对着朝堂之上的这些世族,其实他更需要的是像董安于这样的贤才,可以为他谋略,同时在朝堂之上也可以给他支持,维护他作来晋王的颜面。

“是呀,王上爱惜人才,可为何王上身边无一可用之人呢,智氏专权,王上大朝竟然坐等半个时辰,王上难道还觉得你真的是晋国之主吗?

想列国大贤之才孔夫子,吴国季夫子,难道不是世人所闻的大才,可他们在晋国有何作为,还不是一个生死未卜,一个落得个痴疯而去,王上难道觉得此两人还配不上王上之德吗?

你虽然为晋国之王,却无容人之量,不说当年下宫之乱,景公本是赵氏扶持成王,却不想羽翼未枫就落井下石,置赵氏于死地,难道说赵氏当年真的有谋逆之心吗?

若依当年赵氏之威,比现在智氏更甚,若要取王族而代之只是举手之间,可赵氏却一直奉王族为尊,这才会被景公所诛。

所幸天不负仁善,赵氏留有血脉,赵氏孤儿赵武回归,几十年间,晋国再现列国霸主之威,这难道不是赵氏之功,直至现在,若无赵氏支难道会有此时的晋国吗?

王上不计前人之功,却听信宦臣之语,在此关键时欲置赵氏于死地,这看起来就是晋国王族的不仁之行,历经百年而不改。

不过此次我还是要劝王上回头是马岸,赵氏于晋国才是真的柱国之臣,不可失,更不可伐。

若王上欲挑起三氏共伐赵氏,胜负不定,就算是智氏得胜,想必也不会有王上容身之地了。

你欲图收回王权,却不知以德行广布天下,却行挑起晋国内乱欲图达成目的,此已是不仁之举,将来王上自当自尝苦楚。

若是现在能明白其中之理,相信晋国有赵氏在必不负于晋国王族,可若赵氏一亡,晋国将不复存在。

更何况赵氏非是谁都可以攻伐,谁都可以歼灭的,赵氏历代经通兵法,此时又得列国大才鬼谷王禅支持,凭智氏与韩魏就想灭了赵氏,实是痴人说梦,不自量力。

若王上想借此而让四氏受损而从中得益,更是自找死路,神人难救了。

这是在下能给王上的最后提醒,希望能有所醒悟。”

董安于一番话也算是尽了一个良臣的最后心愿,他非只是为赵氏,而是为晋国大局,所以说得真诚,此时大家都不敢说话。

而晋王听在心里也是五味俱陈。

当年景公之所以先灭赵氏,再召回赵氏,就是因为赵氏本就忠于晋国王族,以忠义为本,也受列国贤臣拥护。

赵氏一亡,晋国马上就陷入内斗之中,而同时也受列国欺负。

可赵武回归之后,短短几十年,又让晋国重回列国霸主之位,这当是赵武之功劳。

(其实以前文中也说过,椿秋五霸,其实若真的算起来,五霸晋国占其四,而最后一段称霸时间就是晋景公,那时晋国有赵氏孤儿赵武执政,可以说是盛极一时,连楚国、吴国、秦国都不敢指拂其颜面,就算是后来赵鞅也不差,只是到了智氏当政之后晋国才又陷入内乱,也就是此书所写,而后期到了赵毋恤之时,晋国已是名存实亡,三家分晋已成,赵毋恤当然也是一个猛人,一个主意直接把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改到封建社会,而正史之中,封建社会也是从战国开始,而战国与椿秋分界其实就是三家分晋为标志了。)

“哼,哼哼,董安于本王本想保你一命,可你却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,本王不可忍之,既然你已认了罪,那么本王就只以依律而行,希望你死后也不要怪本王不重贤才。

至于将来,本王自当会为晋国而谋,不需要你来提醒。

听你之言真赵氏是对本王不缚,也是对我晋国其它世族不鳗,既然如此,晋国有无赵氏也并无不可,我要你在地府之中也知道,晋国除了赵氏,本王依然是晋国之王,我晋国王族一样会屹立不倒,你就放心去吧。

智伯,本王现在就命你为晋国司马,以代替范氏掌管我晋国刑律,这个董安于罪当立斩,此事就由你来处置吧。”

晋王此时已不容董安于乱说,这一通说辞已让他的丑恶心思公之于众,所以晋王再是容忍也不可能再让董安于活了。

而董安于也是求仁得仁,视死如归。

“来人哪,把这个乱臣贼子押出殿堂斩立决。”

韩虎与魏驹此时一看,心里也是谅了一半,他们两人本来不想与赵氏弄得如此之僵局,可现在斩了赵鞅最重要的臣子,说来对于将来有用,可这仇也就结得深了。

几个兵甲很快冲了进来,把董安于押了起来,可董安于却还是喝了口茶,一边走一边道:“晋国之亡非在于世族,而在于晋国王族其心不轨,无德以安晋国民众,智氏之亡就在演前,韩氏与魏氏若执迷不悟,误跟错主,将来韩魏必也会步范荀之末路呀!”

董安于的声音一直传了进来,他本就已知道必死,可死前却也留下了让人心惊的话。

此时韩虎与魏驹其实心里都在思虑,为何赵氏的家臣会如此忠诚视死如归,非是这些臣子有才不能施展,而是赵氏有其让臣子为其死的本钱,这也是其它氏没有的。

而智遥的作风,与晋王的作风,与赵氏相比实是大相径庭。

而且刚才董安于的话也透露一点,那就是对于三氏伐赵,其实是早有准备之事,那么赵氏有鬼谷王禅,从来不败之人,他们又能不能保证跟着智氏就是正确的选择呢。

大殿之内似乎没有其它事了,晋王在深思,而智伯也在深思,特别是对于刚才晋王所说的三蟋蟀斗一蟋蟀,此一点他不得不防,所以也是一直在观望着韩魏两人的脸瑟。

而对于晋王呢,此时目的达到,三氏伐赵已不可避免,可他也不敢肯定,对于最后能得利就会是他,毕竟他的这种卑鄙的手段实有违道义,有伤整个晋国百姓,这也非是一个诸侯王族会做的事。

连之齐国姜氏都不如,毕竟齐国姜氏自觉德行已不能统令一国之时,主动退位,让田氏成为齐国真正的王候,他们姜氏只留得中宗祀之名,避免了齐国之乱。

若是晋国将来如董安于所言,那么若赵氏得胜,智氏失败,那么晋国王族就会连现在都不如,甚至比齐国姜氏都不如了。